刘献君:三十而立——祝贺《中国高教研究》创刊30周年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高教研究》创刊30年了,三十而立,热烈祝贺!我与《中国高教研究》的亲密接触,主要是近十年。发的文章虽然只有十来篇,但有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此由衷地感谢刊物的主编及编辑同志。
经过30年的奋斗,由于历届主编及众多编辑同志的艰苦努力,全国高教战线同志们的共同支持,《中国高教研究》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学术交流。30年来,特别是近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同时又面临国家经济形态转变、经济制度变革、体制转型等一系列变化,多种转变叠加,形成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健康发展。学术研究需要平台,需要交流、碰撞。刊物在一段时期,抓住某些重大问题,为学者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如2003年的“教育创新”“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会”“小康社会”;2004年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至2006年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2007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8年至2009年的“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大学章程”,等等。
2. 工作引领。刊物始终面向实践,抓住高校实践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组织研究,探讨问题,为一线工作的同志们提供参考、借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如高校扩招、并校、本科教学评估、战略规划制订、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大学治理等问题,刊物都陆续刊载了大量研究文章。
3. 人才成长。这里的人才成长,主要是高教研究队伍的成长。近十年来,高教研究领域增加了不少新生力量,他们只有在研究的实践中才能成长。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发表学术性、研究性文章。一篇文章的发表,能够增强年轻人的自信、兴趣,刊物为青年人成长创建了平台,在我国高教研究队伍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历史积淀。刊物发表研究者的论文,而这些论文大多是对当时高等教育所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无疑为我们留下了历史文献,形成了历史积淀。这种积淀,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帮助,而且也有助于研究现实问题,因为现实与历史紧密相联。我在研究某一问题时,经常阅读以往的《中国高教研究》,看看对这一问题,已研究到什么程度,我的研究空间在哪里,同时,从中吸取思想资源和历史智慧。
过了“而立”,将走向“不惑”。面向未来,《中国高教研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作为刊物的作者和读者,我对刊物发展提3点建议。
首先,抓住“课程”“决策”等重要问题开展研究。近两年发现,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一种现象,“越是重要的问题,越不去研究”。高校主要有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两个领域,而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程,行政管理的核心是决策。恰恰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很少进行研究。诚然,这是一种普遍性现象,但希望《中国高教研究》率先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其次,进一步推动高教研究的规范化。刊物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推动高教研究规范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高教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规范化的过程之中,需要刊物在这一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再次,扩大作者面和读者面。现在刊物的作者、读者主要是高校领导和高教研究人员,面还比较窄。今后,要吸引教师、职员,甚至学生关注,发表他们的文章,也吸引他们阅读刊物。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办学的主体,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