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办学机制探索
本文系作者在“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辽宁大学校长
潘一山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破五唯”,扭转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脱节的现状,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科学转型,具有重要引领指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三个脱节”。一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脱节。在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科研人员相对教学人员职称评聘较为容易,导致部分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影响了教学人员的积极性;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脱节。科研人员产出“职称”成果较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实效性,转化率低下,直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真实问题能力尚有欠缺。三是人才培养科研工作与服务国家战略相脱节。教学、科研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依然存在,弱化了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实际效果,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相对弱化。
辽宁大学作为地处东北地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长期以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指示,面对上述问题,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之前,就针对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脱节的问题,探索构建真实问题导向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办学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
一、树立问题导向的新办学理念
我们的总体建设理念是:改革传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互独立的模式,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主打“区域牌”“地方牌”,全力服务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努力为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辽大方案”和标杆示范,建立起真实问题导向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相互贯通的一体化新机制。这一理念得到了来校调研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教育部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坚持问题导向,成立真实问题研究中心
为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挖掘更多教学、科研成果服务东北经济建设,辽宁大学坚持“问题导向”,成立“真实问题研究中心”,建设真实问题网站“砍瓜网”,面向东北地区的行业、企业、单位等机构不断搜集生产经营中的真实问题。截至目前,学校已搜集相关问题2万余个,涵盖太子河水生态环境改造、矿山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新药研发、稀散元素提纯等企业遇到的“卡脖子”问题。
三、创新真实问题导向的人才培养PBE模式
在汇聚的真实问题中甄选典型案例,搭建跨学院实践平台,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引导学生围绕解决真实问题自主学习,构建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体系,自觉培养解决问题需要的技能。这种Problem-Based Education育人模式,简称PBE模式。全力支持学生把真实问题作为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大赛的选题,目前,辽宁大学的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的选题有80%来自真实问题。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专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学生发展提升度明显。近五年,辽宁大学年均就业率达96.4%,升学率达33%。在校生获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ICC中文赛)一等奖等国际、国内大学生竞赛奖203项,获奖数量、质量大幅度提升。留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国别覆盖五大洲。
四、创新真实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模式
鼓励教师积极围绕真实问题开展科研立项和申报科研课题。先后与辽宁省营口市、丹东市等各级政府、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地校企研究院45个。城市研究院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发挥辽宁大学的省内辐射作用,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依托真实问题联合攻克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近5年,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委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2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项,总数并列全国第35位、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第11位。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数量达到24个,125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五、创新真实问题导向的社会服务模式
以真实问题导向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使真实问题成为辽宁地区产教融合、高端智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牵头成立辽宁省第一个校企联盟—辽宁法律服务业联盟,加入校企联盟25个。发挥学校智力优势,着力打造人大代表智库服务平台等新型高端智库7个,省级智库5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基地7个、省级创新平台9个,为技术咨询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有166项咨询建议获得市级以上领导批示及政府部门采用,其中24项咨询建议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央国家机关采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辽宁全面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创新,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真正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问题的成果落实到东北大地上来。共签订横向课题764项,新申请专利共计1043件,新授权专利401件,一批国家发明专利成功转化。
六、创新真实问题导向的长效制度建设
加强教学、科研、学生竞赛、研究院等制度建设,出台《辽宁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辽宁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18—2022年)》《辽宁大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咨政工作的若干办法》《辽宁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辽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辽宁大学城市研究院副院长聘任管理办法》《辽宁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补充细则》《辽宁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辽宁大学理工科振兴计划》《辽宁大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10余个,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确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机制发挥长效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辽宁大学形成了真实问题导向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相互贯通的一体化新机制,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同时又以重大问题的解决产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体化推进,进而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建设,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