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克斌:百姓对蓝天的向往,是我们的研究导向
“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的要求,在我心中激起强烈共鸣。为国家绿色发展夯实科技支撑,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创新人才,正是我作为环境领域教师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近几年来,大家对“雾霾”“PM2.5”已不再陌生,而我已和它们打了20多年交道。1980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去欧美研修。1996年,从哈佛大学学习回来,我意识到,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污染问题,要从科学认知和关键技术突破。
PM2.5是一种粒径非常小的颗粒,对它的定量过程非常复杂。我和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自主设计了连续观测平台,通过长期检测观察,捕捉到它特定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现了PM2.5颗粒的形成规律,找到了雾霾成因,为我国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以来,全国337个城市的平均PM2.5浓度已经降到33微克/立方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重点地区降幅高于全国均值;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出现的次数、每次出现的峰值浓度也在不断减少。但我们仍要继续深入治理以PM2.5为代表的污染,增加优良天数,基本消除重污染。目前我们研究的核心是如何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更精准地识别主要污染来源。
一代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接力完成最终目标。一路走来,我始终秉持的理念是担当、奉献、团结。清华的大气污染治理研究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场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大仗硬仗,比如酸雨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国家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等等。今后,我们将以国家需求和百姓对蓝天的向往为导向,矢志科研,继续贡献力量。
作者:贺克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04月2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