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会工作者】陆国栋:努力做强化高校教学中心地位的推动者
2016年开始,有幸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秘书长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事理事,在学会领导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2020年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在67家分支机构的评估中排名第一,2021年评估中名列前茅,荣获“2020年度优秀分支机构”,我本人也获评优秀学会工作者。基于工作本职和专委会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高校更加关注教学?”,在专委会的工作平台上,我坚持从工程教育改革、学生竞赛和教师教学三个维度,开展强化高校教学中心地位的探索与实践。
1. 以专委会为基点,办会议、创品牌,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交流与实践
专委会通过举办大型工程教育领域学术会议、推广品牌活动、开展专项课题及咨询项目、提升国际合作,努力推进工程教育更好回归工程,提升质量。夯实基础、完善组织:以打造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全球化、专业化、网络化服务平台为工作愿景,严格按照学会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专委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学管理,推进专委会自身建设,拓展企业和个人会员专家库,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专委会网络平台和公众号建设;依法强化秘书长、常务理事人员履职和监督。举办会议、推进交流:深度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与学会品牌活动强强联手,举办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系列学术论坛。联合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成功举办“河姆智谷”国际科技人才洽谈会。积极协办由浙江大学、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十五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等。依托智库、推进资政:围绕高校基础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防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组织专家开展了一系列智库研究。《关于破除“五唯”的关键症结:重塑我国工程科技评价体系的若干建议》《以储备人才和稳定就业为出发点 深化高校科研助理机制体制改革》《关于加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打破疫情防控“孤岛”的建议》等研究成果被国家部委等多家单位采用。深耕研究、增强影响:2020年12月组织完成“2018年度工程教育专项课题”的结题工作;我个人承担的新工科项目获批优秀;推动专委会成员出版系列“新工科”专业教材、工程教育国际刊物,对国外工程教育领域前沿研究的相关成果和报告进行中文版出版发行;专委会积极承担工程院、教育部、学会等课题与咨询项目。国际协同、推广合作:与 IET(英国工程技术协会)合作交流,协同推进工程教育认证,组织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培训;推动会员单位参加包括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IFEES)、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等在内的国际交流活动。
2. 学科竞赛激发学生活力——打造浙江样板,推进全国治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竞赛逐步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手段。如何通过“竞赛”激发学生“活力”,帮助学生实现从“考生”向“学生”的转型,我以浙江为试点推动了一系列大学生竞赛治理的举措,坚持“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培养协作、享受过程”的竞赛理念,力争让更多在校大学生都有一次参与学科竞赛的经历。近年来,每年有数十万名参赛学生“鲜活起来”,并有效影响到更多学生。“学科竞赛激活学生活力之浙江二十载探索实践”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学会的组织和设计下,我和部分研究团队成员加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专家工作组,针对高校竞赛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不同学术会议上进行专题报告和主旨发言,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和宣传。每年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同步在专委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推送。专委会承办了一系列竞赛质量提升研讨活动。我深刻感受到,在服务学会事业发展大局中,专委会也获取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和平台,各项工作得到了学会领导的认可。
3. 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发展指数“倒逼”高校更加关注教学
多年的从教经历让我看到当前高校管理天平中科研与教学的不平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得到夯实,高校需要进一步关注教学。这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治理难题,但必须有人去做,去破解,我愿意在这里做一些尝试。
学生竞赛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在资源投入中更加关注学生成果,提高教师对学生竞赛的指导力度。但这一措施并非直接指向教师教学。在学会的带领下,“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经过一年多的研发,2018年2月2日推出了2012-2017年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并于2019年2月22日,推出2012-2018年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以后每年延伸数据和年份,并于每年2-3月间,在学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期望通过教师教学竞赛来引导高校投入教师教学培养。
可以说,教师教学发展指数的推出对于引导高校更加投入教学发挥了“倒逼”作用。同学生竞赛一样,高校可以通过数据库平台查询近30年的教师教学发展数据,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作者:陆国栋,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