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奇: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 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饱含深情、催人奋进,既对广大高校师生提出了殷切期望,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根本遵循。我认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又一次集中阐述和进一步深化,对于各高校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及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抓紧抓实、落地见效。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是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大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育引导好广大青年学生立志成才、矢志为国。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去年,北师大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育教学大讨论,组织广大师生围绕教育教学、学生全面发展一起找问题、想办法、促提升,有效转变了育人理念,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实施了教育教学改革系列举措,推动了本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励志铸魂,提升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北师大依托全国重点马院建设,发挥教育、心理、中文、历史、哲学等多学科优势,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了分层分众、立体化教学模式,打造课上课下紧密配合、师生广泛互动的新媒体移动课堂,提升了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思政指标和育人导向纳入教师评估考核机制,强调课程育人功能,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时,完善了“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体制机制,编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和任务指标,打好协同育人“组合拳”。
二是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四有”好老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塑造“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北师大不仅要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更肩负着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教师的时代使命。近年来,北师大率先推出“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和志远计划,并向国家倡议推动“强师计划”。学校也统筹推动了“强师工程”,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奖励和公益行动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性工程。同时,学校不断革新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类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了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扎根中国办大学,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北师大作为一所人文社科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在服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北师大的“双一流”建设,要时刻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两个大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要,特别是发挥人文社科领域优势,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重要指示,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跨单位、跨院系、跨学科的有组织科研工作,立足中国特色、中国学派,强化哲社领域原创性、自主性研究,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贡献北师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