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亭:高等教育研究要以彰显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殷切期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特别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总书记讲话博大精深,立意高远,非常深刻,也非常全面。作为一名教育政策研究工作者,我结合岗位职责谈几点学习体会:
第一,实现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与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社会科学、教育是有价值观的,因此需要有价值导向,凸显价值的引领作用,教育研究、教育工作一定要以价值为先。在选择了正确的方向之后,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此要注重研究方法科学性,把事情做成、做好。教育研究工作者要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努力在研究解决教育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第二,实现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统一。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着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争论,因此教育工作在哲学层面要弄清“我是谁”的命题。教育是一类独特的社会组织,具有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功能,同时也是推动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因此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首先要达到“忘我”境地;但是,教育为了更好地履职自己的组织功能,实现自己的使命要求,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竭力做好“自我”。即首先我不是我,进而我必是我,最终实现二者的统一。我们需要促进高等教育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根本路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实现路径。正如总书记所说,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不能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基于自身国情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用中国智慧、中国办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
第四,建立建设性思维方式。前进的道路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我们经常提到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育研究的重点不在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问题总是存在和不断产生的。建设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不同,我们的工作肯定要针对问题,但发现问题不是为了否定、批判,而是为了解决掉它奔向更为美好的目标。这其实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思维方式,既代表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代表着对目标、结果、方案的主动追求,还代表着对克服困难、创新实践的具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