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凤桥: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 续写陕北公学新篇章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人民大学,走进课堂,与师生亲切座谈,发表了重要的讲话。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阐述。中国人不能总是跟在外国人的后面依样画葫芦,要走出自己的新路。如何走出自己的新路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个多世纪之前,当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兵临国门时,清朝政府面对着的不仅是战争输赢的问题,更是命运的艰难抉择,中华文明要不要保存和能不能保存?这是摆在当时中国人面前的考题,所以才说这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上法三代,旁采泰西”,既要从祖先那里寻找资源,也要学习西方的先进之处,尤其是工业革命使西方脱离了愚昧,走向了现代,取得了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基于中国那时的救亡形势,学习西方的成分大一些,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相反,继承传统的成分小一点,甚至有人对于传统文化采取了鄙视和摈弃的态度。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常常带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同看法。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就像辜鸿铭所言,文化在他身上表现为有形的辫子,而在大多数人身上则是无形的、藏在心里的东西。照着西方人的样子去做,并不会赢得西方人的尊重,只有与众不同的中国文明与精神,才是赢得西方人尊重的资本。在《觉醒年代》第33集中有一段发生在陈独秀和其子陈延年之间意味深长的对话。陈独秀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在新文化运动中,革新派与保守派的争论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第二,革新派对于中国旧学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陈独秀的回答是,争论是学术进步的表现,双方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以对方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对于第二个问题,他说革新派反对的是孔学中的“三纲”,而不是孔学全部,更不是中国旧学全部。
一个多世纪前,在国家命运转折点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共产党将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军阀,开展土地革命,取得了抗战胜利,最终夺取了政权。其中,延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推行国共合作政策,形成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为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就高等教育而言,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教育机构,其办学特征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围绕着取得抗战胜利这个目的开展教学,培养人才,创办了不同于国统区大学的新的办学模式。进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中国人民不断探索,跌倒了再站起来,在改革开放中,消除思想羁绊,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使中国人摆脱了积贫积弱的状态,实现了先人所勾画的小康社会理想,今天正在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是时代为我们提供的另一次重大的选择机会。百年之前,我们旁采泰西多一些,今天我们到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我们成功的实践,证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西文化共融的强大力量,真正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完成民族复兴的千秋大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续写陕北公学新篇章,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助力民族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