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科特(Mark Scott) | 另辟蹊径: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与挑战
另辟蹊径: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与挑战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校长
马克·斯科特 Mark Scott
对悉尼大学来讲,与中国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与中国紧密合作。上世纪60年代,我们是第一所同中国建立科研联系的大学。作为悉尼大学新任校长,我衷心希望中澳两国的友好合作能够延续下去。
毫无疑问,新冠疫情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教学、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技术来保证教学,许多学者必须尽快学会使用像Zoom这样的动态、互动教学工具。随着学生陆续返校,现在的挑战之一是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以提高教学体验。在悉尼大学,有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未来。很多年前当我还是悉尼大学的学生时,老师站在大教室的讲台授课,学生在下面记着笔记。直到现在,这种模式仍然在很多研究型大学延续。而如今,一些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吸引力不够,在线学习互动更能激励其参与课堂。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动态学习体验。专家们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学习、如何创造更多互动环境、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悉尼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新冠疫情中得以体现。我们的专家积极参与应对新冠疫情,2021年爱德华·霍尔莫斯教授发布了新冠病毒的首个基因组信息,帮助专家们开展病毒研究,也为全球疫苗研发、生产、分发和接种提供了支持。同时,其他学者在制定疫苗接种战略和促进疫苗接种公共卫生策略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因为长期封城,很多人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专家们也在研究如何为他们提供支持,这也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潜在的心理健康挑战。因为长期封城,我们的经济遭受了巨大冲击,专家们正在研究如何逐步开放和恢复经济、如何重新推动经济增长以让生活尽快回到正轨。还有很多专家致力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疫情。
我很喜欢爱德华的这段话,他说他只花了30分钟去发布新冠病毒基因组信息,但是为了这30分钟他在实验室里工作了30年。这30年的研究和学习让他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奠定了他能在问题出现时就能立即采取行动的基础。我也完全理解政府和政策制定者,他们非常关注研究成果的转化,尤其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如何为大学带来实际效益等。但正如爱德华所言,我们不能在需要的时候才开始研究,而是要有多年的基础研究才能够积累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也是大学通过新冠疫情学到的经验,即当社会最需要我们时,我们能立即作出贡献。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何时会遇到哪种挑战,但只要我们持续投资基础研究,我们就能做好随时应对突发问题的准备。这就是为什么基础研究对我们如此重要。
在新冠疫情下,世界各地都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在悉尼大学,研究人员进行了非常出色的合作研究,发表了1400多篇论文。这些论文有的是研究新冠病毒的起源,有的是研究应对病毒的措施,有的是研究病毒带来的后果,不一而足。
新冠疫情使我们认识到,解决复杂的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应对新冠挑战,我们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悉尼大学长期以来非常重视跨学科合作,这也是综合性研究大学的优势。悉尼大学查尔斯·帕金斯中心正在努力地以跨学科视角研究澳大利亚的一些疾病,脑与思维中心正在以跨学科视角研究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悉尼大学的各个院系也在开展跨学科合作,分享专业知识、资源和研究设施,共同解决问题。无论你的专业是什么,都可以和别人开展高效合作。当然,我们还希望同业界、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我们希望成为一个慷慨且乐于合作的伙伴,贡献我们的知识、经验,共同解决面临的挑战,例如新冠疫情是一个跨学科挑战,气候变化也是一个跨学科挑战。另外,新冠疫情揭示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也表明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加大对跨学科研究机构和研究工作的投入。
在澳大利亚高校校长中,我的经历比较特殊,因为我不是一直在大学工作。我曾在大学工作过,但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新闻和媒体领域工作,比如长达10年时间是在澳大利亚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担任管理职务。现在再次回归校园,我感到非常有意义,因为我能够去了解这里的动态,并以校外人的视角分享自己的观点。
对于高校来说,如何使外界充分理解和认同高校的研究成绩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几十年来,从澳大利亚政治环境来看,政客们对待高校的态度相当严厉。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在于高校与外界没有进行充分沟通,让外界了解高校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能让大学受益,也能让校外公众受益。大学所做的研究能增加所有公民的福祉,我们试图解决的气候变化、高效能源和重大疾病等问题都是为了造福全人类。悉尼大学60%的研究都围绕医学和健康,其中25%与癌症相关,这些研究会带来巨大的公共利益。我们需要清楚、有力、有效地去讲述研究故事,让公众知道我们是为了大众利益而开展研究。
从新冠疫情中也可以看到世界的快速变化。两年前,在现代化的澳大利亚城市,我们无法想象去商店、购物中心要戴口罩,也无法想象政府会号召民众在家工作、尽量足不出户。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为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提供卓越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快速变化且无法预测的世界。我希望学生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因为他们可能需要使用尚未发明的技术从事尚不存在的工作。我们要培养年轻人成为终身学习者,毕业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终点,而是终身学习当中的一个里程碑。我们要重新思考与学生的关系,不仅在学生开始校园学习时和他们保持联系,在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也要和他们保持联系。因为学生可能随时重回校园学习,我们还要教授他们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取得成功。我们要利用技术提供更灵活、更具吸引力的动态教学,尤其是研究生和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供学位课程,也要提供微证书课程等非学位课程,这种灵活且学生深入参与的动态教学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开发出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未来十年我们希望继续保持的能力。
现在悉尼已经重新开放,如果大家来到悉尼就会发现街上又熙熙攘攘,整个城市重新焕发了生机。悉尼大学很荣幸和中山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特别是关于创造宜居城市以改善居民生活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议题,在后疫情时代变得更重要、更具挑战性。城市管理面对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工作形式、工作地点越来越灵活,为什么每天还有那么多人进城?到底什么因素吸引人们进城?为高密度人口设计的交通系统应该怎样变化?这一切在后疫情时代都是未知数。我们非常关注悉尼的城市研究,预测未来几十年悉尼的人口会显著增长,我们也在规划一些新的居民中心,正在建造的新机场将为悉尼西南部带来超过100万的人口增长,我们需要思考创造一个宜居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虽然悉尼重新开放,但未来依然不够明朗。世界各地的疫情接连不断,不同的政府和社区采用的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未来回首往事,我们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挑战,但也展现了非凡的灵活与韧性。新冠疫情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利用疫情期间学到的经验改变大学的教学、研究方式,如何为社会作贡献?我们正处于充满巨大挑战和非凡机遇的历史时刻,所有人都应努力作出贡献,携手并进。
【本文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校长马克·斯科特(Mark Scott)6月26日在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