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芳华:“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郝芳华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是师范院校的新使命,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高校创新改革的新动能。华中师范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探索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向未来教育,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创新,努力构建人工智能与教育双向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 一、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并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因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是高校应担负起的新使命,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成为引领师范大学发展的主旋律。围绕新要求和新目标,高校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办学思路和新的教学方法,要形成新的教育形态,以支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疫情给全国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也已走向“新常态”,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学状态。因此,融合“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动能和关键突破口。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战略,纷纷出台政策引导抢占全球智能教育的制高点,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创新改革的重点。我国也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融入到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局之中。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如何构建人工智能与教育双向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成为“人工智能+教育”交叉研究领域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国内外高校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现状 国外高校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招生方式、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经验与措施。如在课程建设上注重文理结合,以不同学科教师交叉讲授拓宽学生视野;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双导师制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以牛津大学和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代表的国外高校也开展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有益探索。 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今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增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当前,国家进一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构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些举措都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国内已有诸多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如北京师范大学以“四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研一体化培养、坚持通识课程供给侧改革、坚持转变教学方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了“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新目标和新形态;华中师范大学提出“一创造+两并重+三协同+四融合+五育并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创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理论与实践并重、科教与人文并重,教师学生机器高效协同,“物理-网络-资源”多空间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多模式融合、“教、学、管、评、测”全过程融合、产学研融合。 面向未来人才的需求,“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培养体系的适切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体制机制的保障性。 三、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国家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把促进信息科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融合作为学校核心发展战略,将国家战略与学校优势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经过重点布局和长期建设,学校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研究领域积淀了底子厚实、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办学基础,先后获批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等若干重大科研基地和平台,为新时期国家人工智能教育重大战略在华中师范大学优先落地、率先示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在国内率先组建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建成了约10万平方米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楼,在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学校紧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创新与探索。 (一)创新机制体制,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首先,学校采取高位嫁接、高起点推进的组建思路。整合了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伍伦贡研究院等4个二级建制教学科研单位和1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的优质资源,实体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力争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交叉学科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高地。 其次,采取全新的“学科特区”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在管理体制上,学部设立理事会、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由校长担任理事长,“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校外专家担任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信息化领域校外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校长担任部长,搭建“校、部上下贯通,校内、校外协同”的治理结构,为学部“高位嫁接、高起点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依托和制度保障。二是在放权机制上,学校最大限度赋予了学部自主权,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办学空间、人才培养、研究生招生、科研评价、成果转化及条件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在用人制度上,学部实施“内培外引”策略,采取“固定+协同”的用人模式,吸引相关学科和学院的教师“双向选择、自由加入”学部平台,围绕目标任务采取双聘制、合作制、项目制等多种“柔性引进”的方式,吸引校内外相关领域优秀专家、人才团队作为项目组负责人和成员,组建联合团队,开展协同科研攻关与技术合作。 (二)重构培养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科教与人文并重,师生机高效协同,“物理-网络-资源”多空间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多模式融合、“教、学、管、评、测”全过程融合、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二是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心理、体育、文学、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组建了包括国家级人才以及领域知名专家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体系。 (三)转变教学与评价方式,实现科研教学双向赋能 一是打造“数字华师”,集教学、科研为一体,将学术、技术与艺术相交融,构建了新型数字化教育环境。二是打造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的智能立体教学场,实现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数据的全面融通。三是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将结果性评价为主转变为以数据驱动的过程评价为主,以多元评价和差异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四是以智能平台为依托,提供数据驱动的支撑服务体系,实现了教学差异化、学习个性化、管理科学化、评价精准化,有效促进科研教学双向赋能。 华中师范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形成了智慧育人的教育生态。建成了2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开展了大规模数字化教学实践,培养师范生1.6万人,涌现出多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央媒体对公费师范本科优秀毕业生谷雨竹进行专门报道;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两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6项。 第二,人工智能+教育的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涌现。学校教育学进入一流学科,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学校在教育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5年全国排名第一,并获批本领域国家首个重点项目。 第三,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建成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湖北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等数字化与教师教育融合创新平台,在全国范围开展教师培训,助力数字教师培养。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宁夏研究院、武汉智能教育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助力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 在疫情期间,学校依托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构建的云课堂平台,服务于华师全体师生开展在线教学;依托教育大数据平台,面向湖北省和全国几十万中小学开展师生智能诊断分析与精准服务。大力支撑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确保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四、关于“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给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基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我们看到,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夯实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 第一,以“人工智能+教育”引领混合教学的新潮流。要进一步推动线上与线下学习场景、物理与虚拟学习空间的连接和学习数据的流通,打造多空间融合的智能立体教学场,提供更加灵敏、适切的教学支持。 第二,以“人工智能+教育”创设人机共生的新景象。要让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融合潜能。让人类教师和AI教师共同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情感的呵护者角色,实现“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提质增效。 第三,以“人工智能+教育”开辟终身学习的新路径。要进一步打通正式教学与非正式教学的界限,以碎片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学习形式扩充知识获取的边界,帮助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 未来已来,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智能教育创新彰显大学责任与担当,为教育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11月26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主论坛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