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陆伟东: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2026    发布时间:2022-12-21    分享到:

1671602665593456.jpg

陆伟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南京工业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构了“科产教”三螺旋融合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拥有“初心、匠心、笃心”的创新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为目标,探索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新范式。

下面我主要围绕培养人才立业、创业、兴业三个主题展开汇报。

一、立业:传承与创新

南京工业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历史底蕴深厚,创新基因强大,创业氛围浓郁。学校拥有120年办学历史,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和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丁家桥校区就是我国首次举办南洋劝业会的旧址,见证了近现代创业里程碑的开启。

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拥有本科专业99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6个。学校ESI综合排名进入全球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位列全球百强;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化工学科连续三年在软科排行榜中位列全国前2%,进入第一方阵。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包括10名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多年来,学校创新创业人才辈出,已培养出3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央企和上市公司领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本科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已有7人当选两院院士。

二、创业:思考与探索

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在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大学发展之问——新时代中国大学发展的源动力和根本规律是什么?二是大学教育之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是大学创新之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应如何创新?

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都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回顾大学的形态演变,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历经两次学术革命,先演变为研究放在首位的研究型大学,进而又演变为高度重视知识应用,把创造经济产值作为自身发展重要动力的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21世纪大学组织转型和进取变革的必然趋势。创业型大学通过突破传统功能定位,将知识的生产、传承与应用融于一体,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定位符合国家需求、区域期盼以及学校特色。为此,学校把握时代赋予大学的新功能与新定位,明确了奋斗目标: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就是要为祖国造就一批科学规律的发现者、技术发明的创造者、创新产业的开拓者、创新理念的实践者。

三、兴业:实践与成效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明确了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南工大方案。也就是——需求导向、系统设计、先行先试,通过“靶向式”培养人才、“共振式”赋能产业、“磁吸式”引育师资、“嵌入式”对接需求、“扎根式”服务地方,逐步形成了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现有技能型工程师和经营型企业家相对较多,然而建设制造强国,迫切需要创新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新时代工科人才应有的特质,应当具有扎根大地,心怀“国之大者”的初心;具有善创能为,争当“国之大才”的匠心;具有笃行奋斗,奉献“国之大业”的笃心。对此,学校深度融合校内外教育、科研、产业等资源,发展形成“科产教”三螺旋融合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科研链、产业链、教育链”三者互为供给、协同发展、螺旋上升,倍增1+1+1>3的正协同效应。

学校基于“科产教”三螺旋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聚焦科产教融合,积极践行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堪当大任时代新人。二是坚持服务需求,构筑急需人才培养阵地。建成江苏省重点应急管理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获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2011膜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三是坚持创新驱动,贯通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2011学院,与中科院四个研究所合作创办“英才班”。四是坚持实战导向,打造卓越人才培养样板。坚持真问题研究、真项目设计、真场景实训,“靶向式”培养人才。

学校将新工科理念融入工程教育全过程,培养兼具工程制造和科学发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培育“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点,23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近1500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特等奖。百余名毕业生获国家、省部级荣誉和科技奖励,3000多位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中24家成功上市,2人入选福布斯中国精英榜。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大学职能贯穿于学科建设中。通过聚势学科一体化,将学科内部建设体系化,自觉衔接和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体系中去,“共振式”赋能产业。近年来,学校围绕优势学科,推进“大化工”建设、本质安全与绿色智能化,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创新升级传统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专业。

在人才引育方面,学校着力打造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引才招才不唯“帽子”,注重人才实绩与学科契合度,一院一策、多措并举,实施分类化引才,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上,学校率先求变,开设直评、破格、特别推荐等职称申报通道。教学型人才评价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成果和效果,教研型和研究型人才更加注重科研的创新力、影响力、引领力,社会服务型人才更加注重服务社会实际效果。近三年新晋升社会服务型教授、副教授26人,创新实践在全省得到推广,学校作为唯一高校代表在省人才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设有包括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数量位居江苏省属高校第一。大科研平台需要有大团队支撑。学校获批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成为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集体。近年来连获两届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位居江苏高校第一。学校先后在Nature、Science正刊发表论文11篇,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项成果入选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与中国建筑、中国石化、华润集团、浙江中控、中兴通讯等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战略关系。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经济社会。大力建设以“龙华智谷”“工大硅巷”为代表的“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组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共建江苏省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服务推进“江苏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为全国化工行业整治提供江苏经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将社会服务之根扎得更深更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也对我校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和扎根大地育人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创业型大学建设成果经验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期刊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在省委《教育工作动态》等刊文14篇。学校创业型大学建设工作也被《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2000余次。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为战略目标,聚焦新工科建设,全面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新跨越、谱写新篇章!


【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陆伟东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