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勇: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究
宣 勇
围绕本届年会论坛主题,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究”的认识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报告也反复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的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比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些词汇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其中,“安全”从55次增加到91次,“科技”从17次增加到44次,“人才”从14次增加到36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安全愈显重要。国家战略力量原用于国家安全和军事领域,指关系到国家安危和军事成败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和国际竞争起决定性作用的科技力量统称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战略性力量中的核心力量,这也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性的一种最新认识。
纵观近千年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大学的强盛,哪里是世界大学的中心,哪里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其后该国就成为世界的强国。所以我们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这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当然,从更重要的角度来看,我国还面临着一种现实的挑战,即西方的科技封锁。因此,更加需要科技的自立自强。研究高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有三方面的价值意义:第一,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对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服务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通过高等教育的先导性发展,对支撑、带动、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践“四个面向”,对应对国际竞争及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缘由。
二、形成发展的机理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高校战略科技力量为主题,在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目前相关文献只有7篇。在对这7篇文献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和对策建议方面,都还在初步阶段。从文献介绍来看,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是达成一致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战略力量当中的核心力量,而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过程中,担当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的使命,发挥出源头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给高校战略科技力量下了一个定义:高校战略科技力量是一种体系性的力量,是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主体,面向国家战略,以战略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学科组织为基础,以特定制度安排所形成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通过使命驱动、组织集聚、平台支撑、制度保障、文化持久五种力量的整合、形成和发展,在战略科技人才自主培养、基础性科学研究、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新兴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四个领域实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中发挥源头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三大作用。
在经典力学中力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第一个要素指的是力的产生形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第二个要素指的是力的产生形成都是有方向性的;第三个要素指的是力的作用点,在什么方位上发挥力的作用。如果从力的构成要素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战略科技力量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力量的大小上,高校战略力量还未能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二是在力量的方向上,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未能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三是在力量的作用点上,高校战略科技还未能在科技创新的源头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上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逐渐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变,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结合更加紧密,高校已经成为承担基础研究、重大科研任务的重要主体,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技术支撑方面均有突破。但是仍存在着功能紊乱、结构失衡、力量分散、能力不足等问题,呈现出自娱性、同质化、跟班式、指标化、碎片化等症状,导致整体上难以发挥其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建设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必须要清楚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是什么?依据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力构成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我们建构了“一核三维五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所谓“一核”实际上就是国家的战略,它既是核心,也是力量发挥和产生作用的方向,我们称之为“力量之矢”。要围绕着国家战略这样一个“力量之矢”发挥出作用,应该从人才、组织、制度三个维度来实现。科技人才是高校战略科技力量的“力量之源”,包括“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把人才集聚到一起的学术组织是高校战略科技力量的“力量之基”,就是大学组织、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跨学科组织等;让力量能够有效集聚,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障,先进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是高校战略科技力量的“力量之重”。在人才、组织、制度这样的三维之下,会形成与发展出五种力量:一是“使命的驱动力”。人才作为力量之源,驱动力在于使命的力量,那就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学者的家国情怀。二是“组织的集聚力”。强调做有组织的科研,实际上就是要发挥出科研组织的规模效应,改变科研中“碎片化”、“散兵游勇”式的科研方式,增强“集聚力”。三是“平台的支撑力”。任何研究都需要有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大科学更需要有大平台,诸如国家实验室、科研大装置等都是一种平台的支撑力量。四是“制度的保障力”。要协同高校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融合学科与学科,整合现有科研平台,优化实践载体,同时在运行制度上进行持续政策供给。五是“文化的持久力”。文化是最为持久的力量,从“潜在的模式维持”角度,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需要形成文化的力量,这是力量“持久力”的来源。以上“一核三维五力”的分析框架,是我们研究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发展的基本的工具,也是我们最新的思考。
三、建设的对策
高校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是政府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两大主体,围绕国家战略、依循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通过政策供给、制度安排、组织变革、资源投入、平台搭建以及战略性科技人才培养,以提升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其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中源头性、支撑性和引领性功能的过程。
政府层面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从政策层面强化高校对国家科技战略与重大需求的响应。这里包括资源配置、考核评价、顶层设计等。大学层面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是高校间如何形成合理分工与有效协同机制。这种协同机制有助于解决当下高校碎片化的、各干各的现状。二是高校如何将国家战略需求能够传导到基层学术组织。国家的战略需求一定要有一种有效的畅通机制,能够传导到基层组织,传导到学者。三是高校如何更好地承担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建立起包括战略科学家、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等的培养体系。
在制度层面我们建议需要建立起四个机制,系统集成形成一个政策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快速响应国家战略意志的传导机制。二是高校精准定位形成特色发展的引导机制。三是高校学科会聚交叉的协同机制。四是战略科技人才遴选培养的开发机制。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学者论坛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