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余小波:教育评价改革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现状调研的思考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1598    发布时间:2022-12-29    分享到:

1672289121900175.jpg

余小波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两年多了,湖南省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六个试点省市之一,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哪些成效和经验?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如何推进评价改革落地落实?为清楚回答这些问题,受湖南省教育厅委托,自今年五月份开始,湖南大学“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省内调研。调研涉及全省14个地州市和10所高校,按前期准备、方案调试、正式调研和报告撰写四个阶段推进,采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最后汇成了几组数据:召开专题座谈会60余次、深度访谈140余人次、实地考察80多个调研点、收集典型案例103个、回收有效问卷6万余份、初步形成研究报告10份约20万字。可以说,调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光明日报》以“湖南:评估教育改革推出‘湖南方案’”、《湖南日报》以“深化改革,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对调研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教育评价改革的成效与经验

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的成效概括为:一是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党委政府评价改革高位推动;二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评价改革各具特色;三是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教师评价改革有序推进;四是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改革精彩纷呈;五是弘扬唯才是举社会风气,用人评价改革艰难前行。

以上五点涉及评价改革的五类主体,每类用词不同,内涵各异。总体来看,教育评价改革是很有成效的。这些成效的取得,基本经验有四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对评价改革在认识上高度重视,都有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教育评价改革事宜。有的依托督导评估处或教务处,有的挂靠人事处或发展规划处,并依据《总体方案》的改革要求对学校原有相关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增、删、废、改与上级文件规定不符的学校制度文件。

二是营造改革氛围。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改革精神的宣传,组织干部、师生学习国家及省市有关教育评价改革的文件,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培训和学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工具进行宣传动员,营造评价改革的氛围。

三是重视系统谋划。为有序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多数高校都制定了各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规划了改革推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改革进行系统谋划。

四是突出重点,试点先行。相关高校能够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校实际,从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及师生评价等重点改革事项入手,选择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后再面上推开。

二、评价改革推进中的问题和不足

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什么呢?比较突出的是“三个不平衡”,即省会及“卫星城”改革推进力度大而其他地区相对较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革推进有力而包括高校在内的其他层次类型学校相对较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评价改革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评价改革活跃而其他主体的评价改革相对较弱。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社会共识难形成,“三观不正”仍然存在。调查显示,政府的政绩观、社会的用人观和家长的成才观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一些传统陈腐观点难以转变,政府重显性绩效、社会重学历文凭、家长重升学考分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40%以上的中小学家长表示,其所在地区仍然会对中高考状元、升学率进行公布和宣传。高校领导的办学理念难以摆脱排名束缚,只能全力以赴,“力争上游”。用人评价改革整体乏力,出现以文件落实改革的现象,招聘人员时的“名校倾向”和学历“隐性限制”仍然十分严重。

二是尚未形成改革合力,“内热外冷”。目前来看,教育系统内外的改革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地州区县呈现“教育系统内部热、外部冷”、高校呈现“牵头部门热、配合部门冷”的尴尬局面。目前,地州区县的教育评价改革事务主要由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而高校无统一归口组织部门。不少高校将其管理职能放在学校的督导评估处或教务处、人事处或发展规划办等,有些甚至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改革推进的组织动员能力有限。

三是基层改革落实不到位,“上热下冷”。没有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将无功而返。从调研反映来看,目前教育评价改革还主要由来自上面的压力推进,在传导过程中存在热度递减现象,越到基层越被忽略,“上热下冷”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当自己总是成为被改革对象时,基层出于本能会对改革产生排斥和抗拒心理,深入一线的改革就更加难以落地生根。

四是改革实践中“破后立什么”问题亟待解决。教育评价改革强调“破立结合”“破中有立”。当前,社会上已基本认识到“五唯”的严重危害,对破除“五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已有了共识,但“破后立什么”?是立理念,立标准,立制度,立规矩,还是立样板?怎样立?这些都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可操作的举措办法。实际上,立比破更难。如何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是目前基层评价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是“多头管理”“各行其是”,基层不堪重负。中小学校普遍反映“大手牵小手”“各类活动都要进校园”“抓安全、抓创建、抓评比”,各类社会服务性活动、行政事务性活动或评价活动太多太繁。高校里面名目繁多、口径不一的重复评价、多头评价、高密度评价和层层加码的评价使得学校上下“疲于应对”,严重影响了教师静心育人和学生安心读书。

六是缺乏专业指导和可借鉴的典型示范。湖南省是全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六个试点省份之一,教育评价改革整体处于“边试边做边改”的阶段,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难题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成熟的经验借鉴和专业指导”是制约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很大阻碍,“不知道如何建构评价标准”“摸着石头过河”“不敢冒进、无所适从”“没有可以参照的范例”是基层在改革推进中遇到的普遍性困难。

三、改革持续推进的思考及建议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教育评价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之战”。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地落实,助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改革合力。教育评价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制约因素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就省市而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分重要。就高校而言,需要协调各方力量,评估处、教务处或人事处等单一职能部门归口管理,难以担负起协调之责,应该由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校办公室或者发展规划处统一归口负责。

二是聚焦改革重点,完善标准建设。教育评价改革千头万绪,重点到底在哪里?《总体方案》以五类主体为抓手来清理头绪。就高校而言,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教师立德树人、学生全面发展等是评价改革的重点。例如,师德师风、教学实绩贡献、一线学生工作等,是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总体方案》颁布后,教育部又相继颁发了一系列评价指南,这些文件具有指导性质,但可操作性有限。省市及高校还需要根据国家评价改革要求和精神,结合基层改革实践,组织制订更具体的评价标准或实施方案。

三是抓住“关键少数”,激发基层活力。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把手工程”。高校党政一把手对教育评价改革“重要决策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要完善评价改革中重点关键岗位的人员岗位职责和考评办法,加强其履职情况的考核评价,切实发挥“关键少数”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骨干表率作用,带动和激发基层的改革活力,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实现改革的同频共振。

四是组建专家团队,发挥典型作用。挖掘内外资源,遴选一批理论研究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评价专家团队。通过制度化的调研、巡查、宣讲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改革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指导评价改革实践。进一步推广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提炼改革典型经验,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

五是加大数字平台建设,推进智慧教育评价。消除信息孤岛,构建智慧校园,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推进智慧教育评价,为学校、教师、学生精准画像,提高评价的效率。从技术层面实现全员接受评价,全程督导评价,全面开展评价,以评价改革引领教育现代化。在校园智慧教育评价基础上,构建起省域或更大范围的教育评价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优化评价工具,简化评价流程,以教育质量评价大数据的科学应用,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精准把脉。

六是营造改革氛围,建立督察机制。继续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对教育评价改革理念、方案、阶段性成效的宣传,持续形成改革的社会共识,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凝聚各方改革智慧,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全社会联动、全要素协同、全系统参与向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既是教育专业事务,也是当前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政治任务,需要建立起教育评价改革的督察机制。通过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对改革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下达《改革督察意见书》,提实要求,抓实考核,压实责任。


【本文系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余小波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学者论坛上的报告】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