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哈巍:高校新建校区与地区专利创新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1281    发布时间:2023-01-03    分享到:

640.jpg

哈  巍


在世界范围内,高校的空间布局已成为地区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这一类后发国家中,大规模的高校新建园区建设能否成为促进地区创新的发动机,其结论尚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数据的基础上,以高校新建校区所在区县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数量为代理指标,实证分析了高校新建校区创新知识溢出的影响。综合使用多期DID模型、事件研究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发现:

1.高校新建校区对于所在区县专利申请总数有积极促进作用。分类型来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数在这一过程中均有所提升,特别是发明专利数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分不同创新主体来看,除个体专利申请者之外,其余包括企业、团体机构、科研单位和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数也都有显著提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专利申请数。2.从时间趋势来看,高校新建校区对于地区专利申请总数乃至不同类型、不同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的促进作用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并且其影响的高峰期集中在启用后的第8-10年。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高校新建校区的启用有助于高校直接参与各个主体的专利创新活动,但良好创新网络的形成同样需要一段时间。3.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高校新建校区具有正向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县的专利申请同样具有积极影响。4.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新建校区的影响、剔除直辖市的区县样本、加入城市-年份联合固定效应、聚焦同一城市样本、聚焦邻近区县样本、聚焦设有开发区的区县样本、安慰剂检验等形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同时还发现:同城搬迁校区仅对机关团体、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利申请数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新筹建校区则对各个主体的专利申请数均具有正向影响。对于辖区内设立有开发区的区县而言,引入新建校区能够显著促进各类型的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

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新建校区对于地区专利创新的影响机制。首先是考察院校的差异性。分办学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专利申请,而本科院校对于机关团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利申请的影响更为明显;分办学类型来看,综合类高校虽然对各个类型的专利申请有一定正向影响,但整体上并未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主要体现在科研单位和高校内部,而行业类高校则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企业、机关团体、科研单位和高校等几类不同创新主体均有积极影响;分办学水平来看,引入高水平本科院校或高水平高职院校新建校区的区县有可能取得更好的专利创新表现。但高水平院校新建校区对于地区专利创新的影响仍主要局限在科研系统内部。综合来看,不同类型高校新建校区启用后,对于所在区县专利创新的影响存在仅局限于高校、科研机构和团体机关等已有的创新网络内部的问题。

其次是考察地区的差异性: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来看,西部地区的高校相较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高校,对于所在区县的发明专利数、外观专利数以及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专利数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影响效应;从不同校区的集聚离散程度来看,当校区间的平均地理距离增大时,高校新建校区对于地区专利申请总数的知识溢出效应将会有所减弱,并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地理距离的增大同时也会削弱新建校区对于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干预效应;从已有老校区的差异来看,研究发现同一区县内部不同高校的新、老校区对于地区专利创新的影响存在竞争关系。

本研究发现对于当下各地区建设高水平高等教育、推动地区创新增长同样具有现实启示:首先,在考虑地区产业结构和高校学科设置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规划新建校区的空间选址与建设启用,有助于提升所在区域的创新活力。其次,当前高校新建校区创新知识溢出所影响的主体边界仍然局限于高校、科研单位、机关团体等已有的科研合作网络内部,对于周边企业、个体的影响效果相对有限。最后,地区创新网络的形成需要网络内部各个主体间的共同信任,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地方政策制定者提供充足的制度供给。


【本文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教授2022年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学者论坛上的报告】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