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马尔:后疫情时代学生流动性:挑战和解决方案
斯蒂芬·马尔
对于在美国从事国际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探讨后疫情时代国际学生流动性的未来将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热切期待着与中国朋友和合作伙伴们分享看法并就解决方案进行合作,以探索如何恢复并超越疫情前的国际流动。 我确信,没有人忘记2020年初新冠疫情给所有在国际教育领域的人所造成的灾难。在新冠病毒全球性蔓延的数天之内,弗吉尼亚大学不得不召回所有大洲(包括南极洲)的400多名师生,同时立即暂停了所有线下授课,并让所有学生回家上网课。国际旅行限制关闭了边境和签证业务,使我们的国际新生滞留在国内,无法赴美学习。那是一段黑暗的时期,不仅对国际学生流动的未来,也对我们大学体系中的整个线下教育事业增设了难题。 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我们之中的乐观主义者喜欢重温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发表过的言论,他曾不太精确地向美国人解释,中文的“危机”一词由两个“笔画”组成——一个代表“危险”,一个代表“机会”。如今,肯尼迪总统将永远不会因他的普通话水平而为人所铭记,但尽管如此,他对中国书法不正确的分析蕴含了一个重要的真理,即:在危机时期,我们应当永不放弃希望或背离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审视危机中所显现出的新机遇和解决方案。因此,尽管经受着新冠疫情,我们正在规划如何回归国际交流合作。 很显然,像今天的会议所使用的Zoom等此类技术使得国际交流合作未完全终止。2020年初,我们召回所有在海外学习的学生们,确保他们都能够在美国完成线上所有的课业,并获得所需的学分。我们还利用技术让学生与原计划来夏洛兹维尔市授课,但因边境关闭或签证问题而无法成行的国际学者们之间建立联络,学者们在正式课堂和课后答疑时都可以给予学生指导。 但光靠技术是不够的。国际合作在帮助我们度过新冠疫情危机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直铭记中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们在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可预见影响方面给予的非凡帮助。2020年3月,当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游客关闭边境时,我们马上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安置来自中国的近100名本科新生?他们当时无法获得签证赴美上大学。在建议他们从弗吉尼亚大学退学或至少推迟一年注册入学之前,我们决定尝试看似新奇的想法——是否可以将大一新生作为交换生在中国的大学注册入学?他们无需离开中国便可接受弗吉尼亚大学的教育。我们当时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但还是决定询问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朋友们,是否愿意与我们一起尝试这个模式。让人欣喜的是,他们同意了,从而帮我们解决了几乎所有中国大一新生入学的难题。2021秋季,我们终于再迎来了这些学生。我们将永远感谢复旦和北大的朋友们,并期待有一天能回报他们的深情厚谊。 虽然这些解决方案帮我们度过了危机,但相较于通过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在外语环境下历练、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见识世界及诸多挑战以获得真正的全球化教育而言,通过电脑屏幕或留在自己的祖国学习,效果逊色很多。正如中国谚语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在召回学生和教职员工后,我们立即着手准备在安全的情形下再次将他们送往海外。 恢复国际流动的政策取决于一些相互关联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基于一种假设,即:我们将永远无法完全将自己与新冠病毒隔绝开来。事实上,任何这样的尝试都可能会削弱我们社区的免疫反应。得益于空前的国际合作,随着疫苗的研发、疗法的改进、便捷的检测、医院容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常识性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的实施——如佩戴口罩和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等,当今世界已经能够显著降低新冠对于人类——尤其是占我们学生人口绝大多数的年轻人——的风险。因此,2021年初,随着所有这些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我们便着手准备将学生送往那些接纳他们的海外目的地。从2021夏天的几百名参与留学项目的学生开始,我们要求他们在旅行前接种疫苗并在海外期间定期检测。他们之中约3%的人在参与留学项目时感染了新冠,但所有的病例都是轻型的,且无一例外都康复了。截至2022年夏天,有1000多名学生参与留学项目,他们的新冠感染率也极低,而其中的感染者也全都很快地从非常轻微的症状中康复。恢复学生海外留学的成功让我们更有信心在明年全面重启项目。2023年1月,在介于2022年秋季学期和2023年春季学期之间的假期,我们将在17个国际目的地提供为期两周的留学项目,这将是我们假期期间海外教育的新纪录。 很遗憾不能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将学生送往中国留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中国对于那些渴望接受全球教育的美国学生们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正如美国是众多中国学生非常看重的目的地那样。我们尊重每一个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方式。我们期待,一旦中国准备好向世界各地的学生完全开放,美国学生将随时准备回来。类似这样的相互交流合作将在更广泛的事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减缓国际紧张局势,可以着手解决全世界所面对的许多共同问题,比如能源供给、气候变化、核扩散和导弹扩散等其他诸多问题。我们期待着与中国再度交流合作。
【本文系弗吉尼亚大学全球事务副教务长斯蒂芬·马尔(Stephen D. Mull)2022年11月26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中美高校对话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