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国际化与后学院科学发展
胡建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分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国际交流合作历来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在后学院科学时代,国际化显得尤为必要。 一、后学院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科学研究进入大学之后,“学院科学”随之产生。“学院科学是科学最纯粹形式的原型”。在“学院科学模式”下,研究者的研究往往以个人对于科学的兴趣为出发点,研究活动的展开也往往以个体自由自在的形式,研究者们组成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学院科学作为整体是一种建制。本质上,它是极大地依赖于个人信任和机构信任的既定关系的一种社会秩序。尽管如此,它仍然保持着团结,作为一个“执行机构”运转着,并朝向其成员的共同目标。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科学的社会经济作用日益增大,各国政府愈来愈多地通过法律、经费资助等手段规划科学研究活动的展开,“在不足一代人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在科学知识、管理和实施方式中发生的一个根本性、不可逆转的、遍及世界的变革”, 所谓“后学院科学”兴起了。后学院科学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集体化。“专门研究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网络化或其他合作模式不仅是时尚,更受到了即时全球电子通信乐趣的激励。它们是知识和技术累积的社会结果。科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无法依赖个体独立工作来解决突出问题的阶段”。由于网络通信的不断发展,合作研究更是愈来愈超出学校、地域、国界,跨单位、跨国合作研究、发表论文成为研究的一种趋势。 超学科。在学院科学中,研究的问题在既定的学科边界之内被表述和解决。后学院科学则是在“应用语境”中发现并研究问题,是超学科的。“后学院科学拒绝把大学比喻为一个概念大脑的隐喻——其固定模块是学术设施和院系,各自按其专业整齐分布。而这并不能阻止那些基础的或应用的问题很自然地从传统学科互动或交叠的地区冒出来”。超学科研究之所以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动力来自两个方面:综合性理论的产生与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需要,而后者是超学科研究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 有组织。“从个体到集体的研究模式的趋势明显伴随着更正式的组织安排。需要适当的管理体系,来协调一个大研究设施的建设,并服务于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队伍”。“有组织”主要是指当科学研究活动由个体行为发展为集体行为,由某一学科内的行为发展为跨学科的行为,由某一机构内的行为发展为跨机构的行为之后,组织与管理就成为必要。 二、后学院科学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人们在讨论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内容等特征时,常常以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科研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进展、科学发达的水平,而且还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样式。我们可以从有关国际合作论文的统计来一窥后学院科学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有统计表明,1981年全球发表论文399290篇,其中一国作者发表378873篇,占总数的94.9%,国际合作发表20417篇,占总数的5.1%。2020年,全球发表论文1895750篇,其中一国作者发表1355781篇,占总数的71.5%,国际合作发表539969篇,占总数的28.5%。40年间,随着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全球发表论文总数有了巨大的增长,2020年的论文数是1981年的4.75倍;而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数比论文总数的增长幅度大得多,2020年是1981年的26.4倍,国际合作论文数占总数的比例由1981年的5.1%提高到2020年的28.5%。 从国别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数的比例引人关注。2020年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数占总数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英国72.5%,法国66.7%,德国63.3%,美国46.6%,日本37.4%。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相比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数占总数的比例较低,为26.2%。 后学院科学时代我国科研的国际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际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需要深入研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提高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变、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使得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需要作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后学院科学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个体→团队。由于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愈来愈趋于复杂,以及科学研究手段的技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研究者个体的能力范围,团队成为组织研究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单一→复合。当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潮流,许多重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没有多学科人员参与就无法解决的时候,如何组织跨学科研究、如何使跨学科研究制度化、成立跨学科的研究机构这样一些课题就摆在了大学管理者与研究者的面前。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出现使得大学的学术组织增加了“复合”的色彩。 实体→虚拟。虚拟的研究组织是多个独立企业、大学、研究所的研发资源围绕特定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以关系契约为基础连接起来而构成的一个动态研发网络组织,从而打破时间、地域或组织边界的限制,实现设备、人才等资源的互利共享。虚拟研究组织的出现与发展,毫无疑问,为科学研究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虚拟研究组织的形成以及发挥作用,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撑,如良好的网络平台,更需要软环境的改善,如政府的政策支持、研究理念的更新等。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2022年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学者论坛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