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学会系统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全国两会胜利召开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3662    发布时间:2023-03-06    分享到: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并提出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密切关注两会动态,及时发布学会系统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及相关报道,一起来看——

1678087631570544.png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希勤在开幕会后表示,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度概括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今年的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报告重点突出、内容凝练、实事求是,在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深感振奋、暖心、提气。我对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完全赞同。

王希勤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回顾和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事业的高度重视。报告特别强调,“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等,对大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清华大学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教育自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支撑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深化与企业、政府、研发机构合作,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振斌表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深刻认识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和时代内涵,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育时代新人。高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着力点,统筹推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贯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理念,立足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紧紧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打造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价值引领为主线,系统推进“五育”之间的相互贯穿、相互作用,促进“五育”之间的内在联动和协同发展。注重多维度多层面挖掘价值塑造的契合点和融入点,实现育人目标、育人方案、育人资源的统筹协调。坚持以制度为保障,以融合创新为载体,创建促进“五育”融合的评价机制,形成各具特色、“五育”共美的生动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建表示,面对新时代新挑战,还需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完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吕建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探索招生培养联动改革,适当扩大“强基计划”学科范围,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的选才、鉴才与退出的机制和途径;第二,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探索培养“本研贯通”新路径,在部分高水平大学设立试点基地,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学科—专业”融合发展路径;第三,进一步完善学位制度落实细则,加强对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的支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文理、理工、医工等交叉融合的新专业,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严纯华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庄重肃穆的大会现场聆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党和国家取得的全方位、突破性、开创性成绩而倍感骄傲,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说,这是党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总结过往、擘画未来,具有重大而特殊的历史意义。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深感使命无上光荣,更知责任千钧之重。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奋发有为,在新的征程中锐意进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才链、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联系起来,修订完善满足党和国家事业需求、顺应时代前进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有组织科研,在重点、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培育建设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瞄准“高精尖缺”引进高端人才,搭建广阔事业发展平台、畅通成长成才通道,最大化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合力贯彻落实好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踔厉奋发“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如何更好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高松建议,一要进一步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如通过现有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于高校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设施等支持力度,加强综合性交叉科学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二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杰出学者的关爱,着眼未来,实施“以人为本”资助模式,建立“杰出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加大对高校高水平学者的长期稳定支持;三要加强对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走实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源源不断地造就卓越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同时,加大力度从全球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基础研究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定华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关键节点召开“两会”意义非凡。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展现了过去一年和本届政府过去五年,我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和重大战略成果。在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下,中央政府以高度的政治担当,深切的为民情怀,促稳、提质、增效,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感到无比激动和振奋,也让我们对新征程充满了期待。报告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大学,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重要回信精神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更多有国家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新局面,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北外力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要靠全社会一起来想办法,包括学校、社会、各部门以及学生和家长,一起努力解决。”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理事长梅兵在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说。

梅兵表示,站在高校的角度,短期来看学校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调整在校大学生的心态,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能力。其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为学生发掘更多就业岗位。“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做,把企业请进学校开招聘会,这个月我们就有三场较大的招聘会”。第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更多关注,制定一对一的帮扶政策。

从长期来看,梅兵认为,首先从专业和学科设置方面,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制定及时调整的机制。其次,课程体系、授课内容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现在已进入智能化社会,在她看来,相比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更加重要。“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梅兵说,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在培养学生、课程设置方面遵循的重要原则。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朱孔军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在开局之年要开创新局面。广东教育系统将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是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强化思想引领新提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

二是实施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构建优质均衡新生态。推动基础教育“强基、创优、新生态”,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办好县域内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学校,培育一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创建一批特色普通高中学校。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发展。

三是实施职业教育培优工程,服务“制造业当家”新赛道。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拓展产教融合项目,加强学校关键能力建设。聚焦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推进实施制造业人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

四是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工程,争抢战略制胜新领域。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组织实施高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建设,聚力推进重点领域科研创新。加快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扩容提质,实施关键软件人才培养攻关工程。

五是实施教育改革破局工程,塑造创新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新强师工程”,加强“新师范”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财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加快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建设,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双减”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数字化水平。加快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

六是实施教育安全守护工程,营造潜心育人新环境。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推动校园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全覆盖,巩固安全条件达标4个100%建设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杨晓慧表示: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振兴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障。

  要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要振兴乡村基础教育,培养人才。转变乡村教育理念,将乡土文化独有的内涵、特质及魅力融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学生乡土认同感,培养适合乡村振兴的人才。要探索新型体制机制,吸引人才。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完善返乡创业服务平台,对愿意回乡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等强化教育引导,按照分类发展的思想,从生产经营、技能带动、社会服务等维度进行本土人才的吸收引进,做好引智回乡。要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留住人才。优质高效的保障服务是人才振兴的坚实后盾。着力为乡村人才提供服务,解决其生产、经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难题,打造灵活、系统、综合的人才培训体系,助力乡村人才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新素质提升,激活其创造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