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荟萃⑨ | 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于金欢:扎根边疆 ·融创未来——就业育人的范式革新与生态共建
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
于金欢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与大家相聚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春,参加“就业育人新范式与新生态”平行论坛。首先,我谨代表延边大学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各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致以衷心感谢!
延边大学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建校76年来,学校始终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肩负着“教育固边、人才兴边、科技强边、产业富边、学术戍边、文化润边”的责任担当,走出了一条国门大学高质量发展之路,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同支持建设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吉林省委、省政府“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坚持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作为全方位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助力吉林全面振兴、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就业育人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下面,我将结合学校实际,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立足边疆之思,于时代浪潮中锚定育人坐标
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的屏障,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为加快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就业工作关乎国家安全稳定。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工作正面临多重矛盾,这既是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必答的特殊命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共性挑战。
一是全国人才“大流动”与边疆发展“小循环”引力失衡。我国人才流动呈现东部集聚、中部突围、西部滞缓的梯度格局,边疆地区面临本地生源“孔雀东南飞”与外地人才“过境不停留”的双重流失。当投身边疆建设的家国情怀面临职业发展的现实落差,当留乡奋斗的朴素情感碰见机会成本的理性计算,如何把握价值认同与机遇供给的双重选择,重构边疆人才引力将成为破题关键。
二是产业转型“快变量”与人才培养“慢周期”时空错位。以吉林省为例,新能源、冰雪经济、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连续三年实现高速增长。2024年,吉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到规上工业1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到规上工业16.9%。产业转型的快变量与人才培养的慢周期存在脱节,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愈加凸显。
三是数智化“新浪潮”与边疆服务“旧样态”迭代位差。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就业服务正加速向平台化、精准化、终身化转型。边疆地区高校的智能就业服务供给相比差距较大,不仅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加剧了区域人力资源的分层分化和失衡流失。如何构建云计算、边缘计算、终端设备协同的智能服务体系,成为重塑育人范式的必答题。
四是设计端“强信号”与落地端“弱传导”协同梗阻。就业是连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中心枢纽,是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重要环节。目前,校地“握手多、牵手少”、校企“协议多、实效少”等困境仍然存在,实际是协同育人资源和供需对接错配带来的效率损耗。由此可见,就业不是某一所高校、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区域孤军奋战的“独角戏”,而是跨域协同育人、重构人才培养生态的“交响乐”。
开创破局之路,于知行合一中提升育人质效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本质上是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体价值实现的辩证统一。破解这些难题,要立足边疆实际,让专业设置围着产业转、课程内容贴着需求改,更要站在全国大局构建就业育人生态,打造多元联动的育人共同体。延边大学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兴边富民的重要智库,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把就业教育作为“三全育人”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始终,以教育融合破解发展之“困”,以生态共建回应时代之“问”,实现教育之治与边疆之治的握指成拳、久久为功。
我们聚焦价值引领,构建中华文化浸润式育人体系。学校立足边疆治理场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为核心、以边疆研究院·兴边富民研究院、“四馆一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载体,构建了“专业教育—红色基因—边疆实践”浸润式育人体系。通过图们江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项目的案例教学,实现知识习得与情怀培育的深度融合。组织学生深入边境村落开展“中华情·边疆行”“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弘扬吴大澂丹心寸土的民族精神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完成从知识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进阶跃迁。这种浸润式育人体系,既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实践经验,又通过职业价值导向与边疆治理需求的精准耦合,为青年学子种下扎根边疆、服务国家的精神火种。
我们聚焦能力塑造,优化需求适配导向型培养机制。学校汇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合力,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要为牵引,重点打造区域国别学,人参、黄牛、梅花鹿现代农业,医药康养等特色专业集群,形成了支撑国家战略的特色优势学科矩阵。同步增设人工智能+、数智文化艺术设计、园艺治疗师等前沿交叉微专业,使人才供给精准嵌入产业创新。以AI赋能就业指导课程,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着力培育高水平学科竞赛、双创赛事团队和项目,把实战点评提炼为教学重点,把赛场难题转化为课堂教案,打通学生实践能力的进阶式培养路径。面向产业发展、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农产品电商、无人机驾驶员等技能培训,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我们聚焦数智赋能,升级就业服务全周期智慧链条。学校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匹配—虚拟实训”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接入数智化导航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岗位与人才双向匹配,实现就业路径的个性规划。通过北森就业力测评、人工智能体、AI面试舱等工具,诊断学生就业力、提升求职竞争力;搭建虚拟仿真就业平台,引入智能制造产线运维、数字医疗影像诊断、人参种植环境检测等沉浸式实践场景,破解传统就业指导的时空局限,形成从职业认知到职业实践的完整回路,为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提供可复制经验。
我们聚焦产教融合,完善就业育人校地企协同生态。学校积极打造“政策—教育—产业—人才”的协同链路。以政策链为牵引,深化校地企战略合作,将边疆振兴规划、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导向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教育链为支撑,推动专业群对接产业群,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开设订单班,定向输送优质人才;以产业链为载体,与华为、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就业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夏(冬)令营,实现教学场景进车间、研发课题进项目;以人才链为闭环,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留吉奋斗、留延耕耘,推动边疆高校育人实践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形成深度咬合的齿轮效应。
我们聚焦开放共享,打造区域联动畅通化发展平台。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北向新通道建设,以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为己任,构建起立足边疆、辐射周边的国际化就业育人体系。通过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合作,着力打造“图们江论坛”等高端对话平台,在跨境人才培养、区域经济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我校开设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标准的跨国衔接机制,嵌入国际智能制造前沿技术模块,构建长白山特色资源开发课程群,实施“双语+双创”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兴边富民事业提供了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人才支持,实现教育开放与边疆振兴的同向同行。
一直以来,延边大学聚焦价值引领、能力塑造、数智赋能、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等维度持续深耕,在就业育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学校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值超85%,且年均增长1.53%,其中向西部地区输送人才占比超30%。基于边疆民族地区办学定位,形成“三个80%”人才供给格局,即延边地区80%的党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东北地区80%从事朝鲜族基础教育的人才,全国所有开设朝鲜语、韩语专业高校80%以上的师资均由延边大学输送。凭借在边疆建设和民族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学校五度摘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殊荣,充分彰显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与社会担当。
展望未来之愿,于协同共创中绘就壮美画卷
边疆不是边缘,而是国家经略周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就业不是终点,而是人才成长的新起点。我们将以国家《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指导,把就业育人前置于人才培养定位、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延伸至人才培养反馈等环节,使社会需求、学生发展诉求和高校育人使命互融共通。
我们将立足边疆突破边界,延展就业育人的深度与精度。优化培养供给体系,推动高校课程与企业数据贯通,定期邀请大国工匠、基层标兵进校宣讲,持续加强“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建设,将行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场景转化为教学内容,深度重塑学生专业认知与能力图谱。强化就业指导体系,推动就业指导与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需求衔接,培育学生就业新动能。进一步鼓励学生报考政策性岗位、国家基层服务项目,引导广大学生向艰苦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形成“人岗相适、扎根边疆”良性循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我们将立足边疆畅通渠道,保障就业育人的宽度和温度。健全求职招聘体系,优化“校内专场+区域联聘+云端双选”招聘矩阵、实施共建共享岗位精选计划,联合企业开发岗位化实习实训项目,推动“实习即试岗、毕业即就业”新通道建设,让育人宽度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持续延展。完善援助帮扶体系,聚力脱贫家庭学子等重点群体职业发展需求,会同人社部门开展实名就业帮扶,携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打造多元主体联动赋能平台,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与成长服务链有机融合的育才范式。
我们将立足边疆构建生态,集成就业育人的效度和力度。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建全覆盖毕业生毕业去向、职业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的就业进展动态监测机制,加强“需求侧”的岗位信息和选才标准与“供给侧”的求职信息的不错位不缺位,促进人才培养“数据流”的畅通。巩固支持保障体系,以更加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和工作队伍,全方位推动就业服务数字化升级,动态核定高校岗位募集计划,确保就业育人既有数据驱动的精准力度,更有政策落地的长期效度。
同志们、同仁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延边大学始终把做好就业育人工作作为检验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取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边疆大地,通过知行合一的就业育人实践,培育出既能仰望星空又懂脚踩泥土的时代新人,让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引擎。我们坚信,当每一所高校都成为就业育人的活力节点,当边疆热土成为青年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我们必将绘就一幅人才充分涌流、教育生态共融、边疆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让青春在边疆热土上扎根,让未来在协同共创中闪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