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郝清杰:论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82    发布时间:2025-10-24    分享到:

摘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长期而重大的时代课题。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应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战略部署,在广大教师中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的新理念,形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顺应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时代大趋势,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路径,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的核心任务,就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自觉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关键词:教育强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终身学习;

作者简介:郝清杰(1972—),男,河北省内丘县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六年多来,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令人鼓舞、值得肯定的突出成绩。实际上,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和体制上也是一以贯之的。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个重大论断,可以说是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现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变、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跨越,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期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是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如火如荼的繁荣发展局面,另一方面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不少令人困惑、使人深思的各种不良现象。那么,我们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呢?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全面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等重大战略部署[2],在教师队伍中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的新理念,打通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形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机制。这一新理念和新途径,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顺应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时代大趋势,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强大支撑。

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改造是一辈子的事儿

重视和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战胜前进过程中一切艰难困苦的传家宝。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指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3]这一重要判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作为一个社会中上层建筑的重要组织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要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在推进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时刻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否则,我们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走向变质变味、改旗易帜的邪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日常讲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不仅仅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任务,而且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各个部门都应该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如毛泽东所讲到的:“各级党委,特别是省、市和自治区一级的第一书记,对于了解工厂、学校以及报纸、刊物的思想政治动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这些方面的具体问题等项任务,应该立即抓起来,并且教会地、县两级和城市区级第一书记抓起这些工作。不应该只委托宣传部长、文教部长、教育和文化厅、局长这些同志去做而自己不去管它们。”[4]当然,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广大教师而言,更应该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加强和改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同时,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进一步讲,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而且也包括大中小学校的广大教师。做好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做好他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重要,甚至更难。周恩来就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身体力行进行思想改造的典范。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过好“五关”》这篇经典作品中讲到:“过思想关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改造,是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者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运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和最近讲的认识论。这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把思想改造看成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工作。这样认识问题,大家的心胸就开阔了。既然一万年后还有思想上的矛盾,还要改造,为什么现在就觉得自己的思想改造已经完成了,就满足了呢?我们永远不能满足。”[5]423-424他还讲到:“要把思想改造看成象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还没有加入党的朋友,凡是参加革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也应该这样。”[5]425

周恩来总理的这些话,虽然主要是针对广大党员干部讲的,但是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改造,实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每一位受到过学校教育的学生都可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总是会有那么几位思想品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言行一致的好老师,发挥着指路人的作用,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影响甚至引领着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做到思想教育终身化,那么,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营造一种高尚的师德风尚,自觉学习、研究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从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教育好广大学生的同时,也发展壮大和成就自我,更好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的应有之义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既是教育系统的事儿,也是整个社会特别党员干部的事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时代课题。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角度来讲,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人一生中思想走向成熟最宝贵的时光,又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环节。但是,现实生活表明,在学校塑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一定能够始终决定一个人走向社会后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人生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终止于学校,而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讲到的:“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的要害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6]31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当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社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

“终身教育”这一现代化教育理念,其思想根基应该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流派。这一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学家赫钦斯提出:“一切人都有能力学习。只要一个人活着,学习就不停止,除非因为他不运用学习的能力以致学习能力衰退。……没有继续不断的学习和再学习,真理不能长时间保留在人类事务中。除非有继续不断的、无限制的学习机会,除非人们能不断地利用这种机会,和平是不会有的。我们所期望的法律和正义的世界,全球性的政治共和国,没有全球性的学习共和国是不能实现的。当一切人整个一生都是世界法律和正义的共和国和学习共和国的公民的时候,我们所寻求的文明,将会实现。”[6]228可以说,这种“只要一个人活着,学习就不停止”的思想观点,顺应了走向现代化并发生着迅猛变化的人类社会发展新趋势,反映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迫使人们更新知识技能的内在要求,也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也正是在这种时代发展大势中,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在1929年出版的《终身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虽然耶克斯利提出这一教育理念时带有宗教需要的色彩,但确实具有超时代的重大意义,为现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大会上,作了以“终身教育”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此后出版了终身教育理论的标志性著作——《终身教育引论》。朗格朗提出,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终身教育,主要是因为人类面临着来自世界变化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形成巨大压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模式和社会人际关系等出现危机、文明形态不断变更等九个方面的重大挑战。他指出,所有这些挑战无不涉及教育,并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这些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它必然会动摇传统的教育观念、体制和方法论基础,迫使教育寻求新的出路,使现代人在上述各种挑战面前从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做好备。在朗格朗看来,能够帮助人们应付这些挑战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就是“终身教育”。[7] 20世纪60年代之后,终身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下,由个别国家的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国际教育运动。由于终身教育以其特有的广阔视角反映了当今社会中现代人的需要,所以教育学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终身教育思想将导致真正的教育复兴,最终必将改变世界的教育面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发布了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8],并进一步确认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认为要实现培养“完人”的目标,必须促成学习化社会的形成。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阐发,提出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9]8等重大教育理念,并明确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9]49。2003年,世界终身学习委员会副主席朗沃斯出版了《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一书,进一步阐释了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学习化社会”。他明确提出:“在发达国家我们在改变所谓的‘教育培训’体制,虽然这个体制在20世纪末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服务,但是在这个体制中,教师和学习提供者是基于他们所认为的学习者的需要来提供课程的,这就如同回答人们并不需要咨询的问题一样。取而代之的是以所有人为教育对象、贯穿人一生、从学习者自身需求出发的‘终身学习’体制。那些无视这个巨大变化的国家、地区以及组织将遭到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威胁。”[10]由此可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在推进终身教育和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02年11月,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并且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明确任务[11]。2012年11月,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2] 2022年10月,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3]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目标任务,当然也需要体现和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贯彻到广大教师队伍中来,需要倡导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

三、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的核心任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重大战略,需要贯彻到日常的实际工作当中,落实到广大学生和教师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

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就是要在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同时,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思想深处实现自我革命。具体来讲,就是应该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像毛泽东所提出的那样:“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4]在现实社会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就是应该通过各级各类学校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精神与建设原则相统一的思想体系,不仅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而且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既可致广大亦能尽精微的科学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且可以引领具体个人现实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理论武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走向社会,真正能够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如果做了这一点,那么,就能够真正把这一科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来,从而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同样富有人间烟火,同样在关心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沉浮跌宕。

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15]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最能解释世间百态,风云变幻,看透人情冷暖,看清人生沉浮,看开利益追求,从而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向,与世界同辉。用马克思主义来解读各种生活现象,会有高人一筹的见解;看待人生百态,会为更为理性的结论;指导实际工作,会有突破事业的瓶颈,辨明事业的困境。正如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陈先达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及其思想并非遥不可及,也并未过时,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对自由与任性的态度、对命运的态度,还是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及职业选择等,都可以从马克思及其思想那里获得启迪。”[16]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体现在日常生活和际工作的方方面面:

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自觉坚守这样的根本立场,那么就可以看淡个人的成败得失,心胸才能更开阔;看清社会的发展趋势,思想境界才能更高远;看透日常生活的千姿百态,美好人生才会更精彩。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那么就可以正确认识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在成功和荣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反思各种挫折中磨砺坚强意志,在面对实践中的厄运时锤炼高尚德行,在身处逆境时积蓄前进和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克服错误中变得更加坚强,在经历苦难后成就新的人生辉煌。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之一。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自觉坚持这一科学方法,那么就可以坚守初心使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跟风、不盲从,脚踏实地作好本职工作,从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比如: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都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加以贯彻和运用,从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7]。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如果广大教师能够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真正成为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榜样,那么就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就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光明日报,2025-01-20(3).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480.

[5]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王承绪  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7:568-569.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223.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0][英]诺曼•朗沃斯.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M],沈若慧、汤杰琴、鲁毓婷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14.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560—561.

[1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13]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1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15]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光明日报,2016-5-18(1).

[16]陈先达.马克思与生活[N],北京日报,2018-5-7(15).

[17]郝清杰.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22.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5年第2期,第162—166页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