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书记校长报告精选 | 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
11月7-10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中外大学书记校长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会议主题,答时代之问,共谋高教未来。一起来看——

任少波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高水平大学在教科人一体发展中演化产生新的形态,在与国家和区域的互动中形成以自身为引擎、汇通中外、产教互融、协同共生的新生态系统,不断催生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涌现的新功能,构建开放式创新集群和策源网络的新结构,汇聚以创造性人才为核心的新要素,形成创新创业的新文化生态。

马琰铭
浙江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人工智能进阶计划”(AI STEP),探索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提升的新路径,致力于从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创新创造、进阶提升四个层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培养学生从“会读书”到“会创造”。

克里斯•戴
罗素大学集团主席
纽卡斯尔大学校长
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注重道德规范。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过程中,需平衡 AI 的优势与潜在风险,着力培养学生运用 AI 的相关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学术诚信问题,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受影响。

金力
复旦大学校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工智能有力推动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正在重塑科研方式和产业创新的逻辑,以及全球科学合作的新格局。复旦大学正在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和全球创新治理等方面积极行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呼吁全球高校共同建设开放创新生态,培育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的优秀人才。

玛丽-艾芙·西尔维斯特
渥太华大学校长
渥太华大学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建立了信息完整性实验室、数据素养研究所,大力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国际合作,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在应对 AI 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陈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积极探索智能文明时代人才培养理念、体系和模式变革,在重构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关系、打破学段固有节奏方面大胆创新,着力推进课程与项目深度融合、建设创新实践平台、设立拔尖人才培养班等探索实践。

科林•贝利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大学需积极调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就业所需的相关素养与能力。AI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必须在道德框架下使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同时关注 AI 在科研中的应用,强调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在 AI 时代的重要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丁奎岭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的革命”,更是“革命的工具”,正在加快重塑教育模式、拓展科研界限。上海交通大学制定了“AI十条”改革方案,建设了先进的千卡算力集群,积极推动 AI 与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在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实践,形成了诸多案例。期待与全球高校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可持续、自进化、世界级的AI应用生态圈,共同探索“AI+教学、科研、管理”等场景的协同创新。

胡安•瓜迪亚•奥尔莫斯
巴塞罗那大学校长
人工智能正加速高等教育的变革进程,改变了科研开展、教学实施、管理运行的传统方式。AI在实现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学评估、提升教育包容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教师角色转变等挑战。大学需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推动 AI 在教育中的合理应用,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杨贤金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天津大学积极探索,在构筑智慧教育体系、塑造育人新模式、夯实育人要素等方面采取行动,布局 AI 相关学科,成立专门中心,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等,倡议全球高校共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易卜拉欣·哈吉里
哈利法大学校长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整个社会,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重要阵地,需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哈利法大学成立了 AI 委员会,从多个方面推动 AI 应用,开发了自适应平台,该平台在师生服务、管理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学校还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强调要负责任地拥抱AI,不断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易卜拉欣·哈吉里
兰州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兰州大学在重新定义教学模式、变革科研方法、赋能管理服务等方面开展实践,设立跨学科班级,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高等教育在适应 AI 发展的过程中,需坚守根本任务、保持精神气质、牢记时代使命,呼吁全球高校加强合作,共同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逯高清
沃隆港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当前世界变化迅速,工业 4.0 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教育领域也必须进行相应变革。教育正经历从 1.0 到 4.0 的转变,这一过程中需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角色转变。大家要积极拥抱变化,加强国际合作,关注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张荣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学习方式、知识生产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但大学在适应变化的同时,也需平衡变与不变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术” 与 “魂”、“快”与“慢”、“专” 与 “融” 的关系。厦门大学在育人模式创新、学科生态构建、创新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期待与同行加强交流合作,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冯夏庭
东北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聚焦 AI 时代人才培养改革,构建素养、知识、能力三大图谱。打造分层次 AI 通识课程与系统思维创新课程,重构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布局,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产业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骆清铭
海南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南大学结合自贸港战略,通过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推进三大教育改革、设立重大项目,构建与自贸港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生态,打造教育开放试验田。依托海南自贸港的独特优势,根据自贸港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郭毅可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欧洲科学院院士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构建去中心化的知识评估模型,引入作者与评审者之间的双向激励机制,通过该模型,确保学术评审过程的公正性,提升评审结果的透明度,提高评审效率,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 AI 时代学术研究快速发展、成果数量激增的新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