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 | 平行论坛中外嘉宾观点摘编
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于11月7-10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中外大学书记校长围绕“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会议主题,答时代之问,共谋高教未来。一起来看——

吴国生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金融强国建设培养可堪时代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思政引领力,增强人才竞争力,融入科技支撑力,瞄准国家战略急需,推动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成效辐射和拓展到各学科门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当中,以实际行动回答“金融强国、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

罗伯塔· 巴赛特
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全球负责人
东非和南非地区高级教育专家
技术既是工具,也是技能,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和技能的培养,这不仅仅是针对工程师,而是针对所有人。技术是增强而非取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在技术变革的年代,我们仍然有一些以人为本的教育。

许涛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是教育强国的先决条件,重大教育制度创新与国家力量推动是中心转移的关键。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规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创成就为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钱蔚璐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教育与研究)
澳大利亚致力于质量保障、资历互认和国际合作,构建公平、高效且全球认可的高等教育体系实践。我们也有严格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贾文键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通过全球联结、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六大计划,深化语言教育与文明互鉴。呼吁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促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

金国庆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香港构建了多元立体化人才鉴别机制、全链条协同育人机制,香港经验对全球工程教育有一定启示。

沈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杰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两方面展开,以“1249计划”为核心推动改革。

马尔科·普林斯瓦茨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副教务长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确保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获得持续指导。真正的教育成功在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并助力其实现社会流动。

严俊杰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孕育”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内涵的与时俱进,在于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在于跨学科交流的持续跟进。

张卫冬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行业特色型理工科高校科研工作要坚持“源于企业、先于企业、高于企业、用于企业”的理念。北京科技大学构建“新设一个机构、建设两支队伍、出台三个政策、采取四项举措、完善五个数据库”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马陆亭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高校应面向“科技-产业”创新链条,按理论型、工程型、应用型等分类发展,实施差异化评价。

阿什拉夫·阿尔纳杰达维
哈利法大学副校长
哈利法大学的创新人才战略以三大支柱为核心:聚焦全球挑战的跨学科研究;深化全球伙伴关系;构建“发现-创新-部署”的完整价值链。

刘向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行业特色高校要实现“深度行业化”,必须以推动和引领行业未来发展为核心目标,深化行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系统性、全方位推进自我变革。

罗宾· 西摩·罗韦
人工智能学院首席科学家
国际电信联盟教授
在“Do”层面,教育界正致力于将AI整合进教学与网络安全领域;“New”之处在于各国导向差异;在“Who”影响层面,全球高等教育须加速转型,将AI从“作弊工具”重塑为培养学生深度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协作者”。

丁水汀
中国民航大学校长
聚焦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通过师资分类、教科人一体化与治理重构,实现服务民航强国建设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