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微生物驱动有机硫合成机制领域取得新进展

除了海洋沉积物细菌,我们发现古菌、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CPR)细菌及一些微型动物基因组中都含有有功能的MmtN同源序列,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同源蛋白也应该采用我们提出的催化机制。
[详细]
中国海洋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上首次实现全球公里尺度大气物理-化学全耦合数值模拟

初步揭示了全球高分辨率大气物理-化学耦合模拟能显著改善极端天气事件预报的准确性,展现出高空间分辨率和耦合化学反馈效应对数值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的重要意义,对预报极端和高影响天气、以及大气污染事件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揭示HPT内分泌轴中内源肽和口服肽类药物激活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受体的结构基础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Hormone,TRH)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三肽激素,刺激垂体前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 TSH), TSH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显著促进婴儿期生长发育,促进骨、骨骼肌、肝脏代谢合成,及增加成年人基础代谢率。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大视场巡天望远镜主焦相机研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坚研究员带领的相机研制团队,对大靶面拼接主焦CCD相机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完成科学成像CCD芯片的超低噪声读出,在500Kpix/s读出速率下读出噪声小于5个电子。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弱手性物质诱导下的两个光学模式之间的强耦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学院陈杨研究员、吴东教授、褚家如教授联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Cheng-Wei Qiu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实现弱手性物质诱导下的两个光学模式之间的强耦合,并理论验证了对手性物质圆二色性(CD)信号增强三个数量级。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在受热考古材料释光测年技术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

在规范采样及针对性测试条件下,释光测年技术应用在埋藏陶器、烧土类考古受热材料的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高准确度的优势,并有望确定最后一次考古受热事件(如祭祀、焚烧、烹煮等)的高精度年代。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在纳米限域传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力学团队发展了纳米限域传质理论模型,分析了该非对称纳米通道中离子/质子的整流传输现象,揭示了限域空间内金属离子和质子的双向快速整流传输机制。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在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多频率微波无线传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有效地解码了一个含噪声QR码的FDM相移键控信号,准确率高达99.32%,研究成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增强的里德堡微波接收器可允许一次直接解码20路频分复用(FDM)信号,不需要多个带通滤波器和其他复杂电路。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提出“离子精馏”新单元操作,实现高镁锂比盐湖卤水直接提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教授团队在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启发于传统的多级塔板精馏机制与层析色谱分离机制,针对化工特种分离领域复杂物料分离难题,团队原创性地提出一种“离子精馏”概念,并首次应用于高镁锂比盐湖提锂。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实现基于简并腔中涡旋光子的拓扑量子模拟

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人工合成维度的量子模拟方面取得重要实验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韩永建等人将携带不同轨道角动量的光子(又称为涡旋光子)束缚在简并光学谐振腔内,通过引入光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人工合成了一维的拓扑晶格,为拓扑量子模拟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