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中国科大团队实现对太阳和深空的连续冷热能量捕获和利用

中国科大工程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裴刚教授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研究员联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能量利用方法,该方法分别以太阳(约6000K)和太空(约3K)为热源和冷源,巧妙利用光谱自适应智能涂层来解决光热转换过程和辐射制冷过程的光谱冲突,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冷热能量捕获和利用。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团队通过调控局域反应环境实现高效析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闫文盛教授研究组与孙治湖副研究员合作,提出了通过调控催化剂的反应环境来优化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技术策略。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研制用于快充锂电池的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

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倪勇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在不牺牲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在石墨负极内部引入颗粒尺寸以及孔隙率的梯度异质分布结构设计,实现了石墨负极快充性能提升。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揭示肝脏定居NK细胞的异质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教授与彭慧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肝脏定居NK细胞(即肝脏ILC1s)的异质性,发现其由两个不同起源和功能的细胞亚群组成。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实现硅基量子芯片中自旋轨道耦合强度的高效调控

郭国平教授、李海欧教授等人与中科院物理所张建军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胡学东教授以及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在硅基锗空穴量子点中实现了自旋轨道耦合强度的高效调控,为该体系实现自旋轨道开关以及提升自旋量子比特的品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成功融合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实现了一套融合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的实验系统,在完成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的同时,实现了658公里远距离光纤传感,定位精度达到1公里,大幅突破了传统光纤振动传感技术距离难以超过100公里的限制。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实现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

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固态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该工作显著推进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在常压二氧化碳加氢制备长链烯烃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物理系曾杰教授研究团队设计构筑了铜-碳化铁界面型催化剂,实现了常压下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备长链烯烃。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实现多种空间转录组分析算法的系统性评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瞿昆教授课题组通过设计一整套分析流程,系统性评估了16种空间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整合算法在预测基因或细胞类型空间分布方面的性能。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在立体发散性合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金属/有机小分子协同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策略,从相同的反应原料出发,通过改变镍或方酰胺手性催化剂的构型,以高产率、高立体选择性实现炔丙基取代产物所有四种立体异构体的合成。
[详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Baidu
map